英国:0333 320 8006

中国:4000 530 580

这部细思极恐的黑暗童话,24分钟让人背脊发凉…


最英国(UK-News)出品

  部分选自“国际学校那点事儿”

  今天为家长们推荐一部改编自“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影视剧。

  该剧只有短短24分钟,却成为第五届豆瓣电影年度评分最高的短片。其内容荒诞却又映刻着现实中的教育境地,不得不引人深思。

  

  剧情概述

  学校的第一只兔子

  皮皮鲁和妹妹鲁西西上小学了。

  在开学的时候,皮皮鲁和好朋友分到了同一个班级,两个人决定像之前一样“打好配合,威震江湖”。

  

  但是这所小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上课的时候,老师课堂提问:“如果一个球掉进了坑里,该怎么把它捞出来?”

  优等生李小曼给出正确的答案:往坑里倒水,球会浮起来。

  

  老师欣慰地点点头。

  这时,皮皮鲁问老师:“老师,这个坑有多深?”

  老师看起来并不耐烦于课本外的问题,皱着眉回答:“很深。”

  皮皮鲁说:“那我会让爸爸再买一个球给我,因为小孩子去深坑捡球并不安全。”

  

  老师却对小孩子的奇思妙想嗤之以鼻:“你的意思是我错了吗?老师不对反而你对是吧?老师会不正确吗?”

  这个时候,优等生李小曼站起来指责皮皮鲁:“同学们!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跟老师顶嘴!她多辛苦啊!”

  这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

  李小曼脑袋上冒出了耳朵——她成了全年级第一个变成兔子的学生

  

  学生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惊慌地跑出了教室,李小曼因为同学的反映既害怕又无措,但却意外地得到了老师的安慰和校长的表彰。

  

  原来这所学校的终极目标,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像李小曼这样的学生——变成兔子。

  李小曼很荣幸地成为了第一只兔子,但她绝不会是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只兔子。

  “全兔班”之争

  随着校长和老师的疯狂洗脑,很快,学生以“成为兔子”为骄傲。

  

  而皮皮鲁和伙伴因为“冥顽不灵”被众人包围指责。

  “皮皮鲁的耳朵那么小,好丑;脸上一点毛都没有,光秃秃的真奇怪……”

  

  老师也为了“全兔班”的荣誉在家长会上对皮皮鲁的家长点名批评,甚至主动“家访”监督皮皮鲁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管理。

  

  而这时候,皮皮鲁的“盟友”,却在不经意间,萌发了“叛变的耳朵”。

  

  现在,整个班级只剩下皮皮鲁一个“落后分子”了。

  “疯狂的家长”

  在第一天皮皮鲁对家长讲述李小曼变兔子的时候,家长就告诉皮皮鲁:“你遇见了一个好老师,你要早日争取当上兔子。”

  但是皮皮鲁的玩世不恭让家长伤破脑筋。为此不惜用下药的方式帮助皮皮鲁长耳朵。

  

  皮皮鲁识破了家长的诡计,他暗自决定要挑拨家长跟老师的关系。于是他偷偷用橡皮泥塑了个“假耳”,让家长惊喜地向老师汇报。结果引发了家长跟老师之间的大战。

  

  戴上兔头帽

  就在皮皮鲁窃喜,终于获得了暂时胜利的时候,他在操场上遇到了班主任的女儿,一个轮椅上的姑娘。

  

  她为了让自己的妈妈多陪陪她,给她讲故事,她立志进学校就要变成兔子。

  皮皮鲁为了小女孩的幸福,决定戴上兔子帽子,变成一只“兔子”。

  

  于是皮皮鲁收获了家长的赞许,老师的欣慰,也成功融入了班级。

  

  没有了“捣乱分子”,班级也终于成为了“全兔班”。

  郑渊洁与“兔子班”童话

  郑渊洁在电影中客串了一个角色,他对着迷茫的孩子语重心长地说:

  “没关系,这只是个童话”

  

  童话不仅仅讲给孩子听,也讲给大人。

  郑渊洁在《驯兔记》原文中写:

  凡是变成兔子的同学,都受到老师的喜爱。

  他们绝对服从老师的意志。

  他们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竖着耳朵听;

  如果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就犯红眼病;

  他们害怕别人揪尾巴,所以尾巴长得很短。

  争先恐后,只为从别人的眼中换一个肯定。

  虽然这个小故事本身使用的是夸张的刻画手法,但却折射出很多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

  从小开始要学会服从,作为孩子,有执行权,没有话语权。

  

  记得之前一篇很火的微博,讲的是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她规定上课时大家必须记笔记,每个学生必须全身心地融入课堂。

  如果在他提问时,发现有同学因为注意力分散而无法作答,这个学生将受到家庭作业加倍的惩罚。用她的话说“我是老师,我为你们精心备课,坚持每一堂课都不离开,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对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后来,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科目在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设为讨论课。别的科目讨论课,大家都争前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到了历史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问问题,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生怕问的问题不受这个老师的欢迎,被他批评不说,还暴露了自己的学习问题。

  也许这么尴尬的局面,正是一些老师绝对权威的课堂制度造成的吧,导致很多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被这些条条框框无情抹杀。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希望让孩子尝试接触国际教育环境,尽早送到国外读书的原因吧。

  前一段时间,主页菌和一位长期定居英国的朋友聊天,谈到了对西方教育文化的一些看法。

  

  Elsa目前定居在伦敦,14岁随家人移民英国,曾就读于位于英格兰的一所知名私立学校,大学毕业于素有“G5精英大学”之称的伦敦大学学院(UCL)。

  “我觉得中、英教育主要有三点不同。首先,就是课堂气氛。”

  在英国读书,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是头等重要的。课堂上没有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服从,也不需要学生从书包中掏出一堆教材,老师喜欢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教授新知识。

  比如数学课,老师会将学生分组,给出一个课题,每个小组分头讨论,最终由组长提交小组结论。

  在这之后,老师会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评判和讲解。学生可以打断老师的话语提出问题,最后老师对该结论或者概念进行总结。

  英国的学校比较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各有各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不要求学生在每个科目都要出类拔萃,他们始终认为思考的过程比成绩的好坏更为重要

  

  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都要向老师学习,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反复地背诵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实就是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直到完全记住为止。

  

  第二点,就是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

  英国学校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与英国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分不开的。

  大部分英国私立学校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既有足球、橄榄球、曲混球、板球等传统运动,也有适应当代青年需求,提升学生各项技能的新型活动,比如野外考察、担任义工、戏剧表演、辩论大赛。

  

  对英国学生来说,社交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似乎超过了一切,他们平时讨论的话题很多都与运动有关,比如你这周有没有去爬山,参加爱丁堡公爵活动的感受如何,或者是下周可能去某个国家做义工?

  总之,在中国学生眼中,他们真的很爱“玩”。

  

  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是考试成绩。

  尽管有些家长希望确保每一条可能的成功之路都得到探索,为孩子增加一些课外活动,但更多的是希望用活动提升孩子的“软实力”。

  第三点,应该是学校的规模。

  这位朋友就读的英国中学有700多名学生,分布在2个教学楼。学校实行小班授课,一个班级15-20个人不等,老师可以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得到照顾。

  而我之前在中国读的初中,初、高中部加在一起有几千人很正常,每次午休时间,从食堂回到教室,要经过一望无际的操场、爬上5层高的教学楼,再穿过老师办公室,从学生人数和校园面积来看,英国的学校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当然,除以上三点之外,中、英教育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教室的布置,教学风格,考试体系等等。”

  从聊天中,可以感受出Elsa的自信,学习对她来说是快乐的、有趣的。

  

  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英国学校强调学生在学术和社交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与英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确更加勤奋,高压下需要争抢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必须通过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来争取理想的未来。

  

  或许,深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哲理的中国学生,可以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吧。

Counton GMS © All rights reserved. 唐顿国际

京ICP备20210089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50号